盐城师范学院文件 盐师院〔2019〕82号 盐城师范学院 关于印发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9-06-16   查看次数:778

各二级学院、部门:

现将《盐城师范学院关于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盐城师范学院

                                  2019年6月13日

盐城师范学院关于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系统总结以往教育教学实践和经验,深入分析当前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谋划未来教学改革和发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领航工程、固本工程、先锋工程、携手工程、启智工程、良师工程、笃行工程、致远工程”等八大工程,推进高质量本科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经过5年的努力,构建高水平专业体系,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盐师特色的教学品牌。力争建设6~8个国家一流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2个以上师范专业通过三级认证,2个以上工科专业通过工程认证;力争培育2个省级以上教学名师,3~5个省级以上教学团队;力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现新突破,建设国家级“金课”5~6门,获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个以上,获得国家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奖项3~5个。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立德为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提高师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放在首要位置,突出“三全”育人,推动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二)坚持目标引领,特色为重

紧紧围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定位,立足于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实际,落实任务清单,深入探索具有盐师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逐步构建我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三)坚持学生中心,质量为要

以学生学习和学生发展为主要观测点,狠抓学生“学”的投入、“学”的过程及“学”的产出,构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为上

以新教育观为引领,突破固化思维,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标本兼治,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开创人才培养新局面。

四、主要举措

(一)实施“领航工程”,着力构建高水平专业体系

1.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优化专业布局,建设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坚持“继承传统、优化结构、强化特色、集群发展”原则,加强对现有专业的优化组合,保持并凸显师范办学优势和特色,建设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集群。不断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加强需求、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统筹,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符合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实际、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体系。

2.以品牌专业为抓手,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打造专业建设高地。全面对接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项目、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计划,以省校两级品牌专业建设为抓手,按照“突出优势、创新机制、打造品牌、整体提升”建设思路,形成以品牌专业为龙头,辐射和带动全校的专业建设机制,打造一批在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中有较强示范性和引领性,在全省同层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的“金专”。

3.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专业认证和综合评估,扩大专业影响力。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江苏省专业综合评估标准》,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学生和社会满意度。确保师范专业全部通过国家二级认证,力争2个以上专业通过三级认证。积极推进专业综合评估和工程认证。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逐步扩大专业影响力。

(二)实施“固本工程”,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1.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打造课程育人典范。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创新思政教学。深入挖掘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并将之落实到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之中,为学生成长成才筑牢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特色教材,打造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专业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2.贯彻新的教育方针,构建美育与劳育课程体系。全面贯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加强“以美育人”“劳动育人”,崇德向善,筑牢立德树人之基。科学定位美育与劳育课程目标,立体构建美育与劳育课程体系,逐步开齐、开足、开好美育与劳育课程。探索推行“一人一艺”和“劳动教育与实践”的盐师模式,建构“美育、劳育”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维育人合力,把“美育、劳育”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3.更新“教学三观”,立体打造盐师“金课”。金课建设的关键在于转变教学本质观、教学理念观和教学原则观,把“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常态化开展课程评估,建立课程监督、评价、退出机制,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建设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完美结合的“金课”。

(三)实施“先锋工程”,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构建荣誉教育体系,探索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学校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致力于为优秀的本科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及跨学科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的创新潜能、创造活力和国际视野等。通过立项建设,探索设立荣誉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实现卓越人才个性化培养。

2.实施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高效利用互联网,建设多元协同、形式多样、应用广泛、服务及时的教育教学云平台,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力争建成一批省级、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3.实施标志性成果培育计划,打造一流教学品牌。坚持“以解决问题为旨归、协同创新为引领”的思路,加大“校-省-国”三级教学成果培育力度,鼓励广大教师聚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难点重点或教学前沿问题,联合国内外高校、中小学、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培育一批水平高、影响大的标志性成果。

(四)实施“携手工程”,逐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1.探索成立产业学院,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把“学以致用、热爱创造”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着眼点,着力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和真本领,探索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行业企业参与为关键的产业学院育人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开放性、先进性、有效性和人文性为基本原则,创新实验室建设,优化实验室管理模式,共建内外联动的实践育人平台,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既注重“学中做”,也重视“做中学”,更强调“做中思”,构成“分层递进、全程强化、优势互补、协同实施”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3.扩大国际交流规模,开拓学生国际视野。搭建形式多样的国际化交流新平台,推进国际化进程,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加大课程国际化力度,鼓励教师开设更多的双语课程,探索设置“国际课程周”。加大留学生培养力度,通过不同国家学生间的学术交流、合作学习等方式,不断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大文化交流力度,通过举办暑期游学、文化互访等活动,以及参加国际社会志愿服务、义工等项目,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播能力。

(五)实施“启智工程”,全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平台—训练—竞赛—孵化—保障”“六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完善“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和大学科技园”“一院两园”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校内、校外“创业教师”“创业导师”和“创投导师”三支队伍,构建科学合理、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实现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教育100%覆盖,创业窗口体验60%覆盖,创业过程模拟30%覆盖,创业实战10%覆盖。

2.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探索创业学院实体化,构建融“创新与创业、孵化与投资、实训与实战”于一体的国内与国际、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网络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搭建院校省国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力争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3~5个。

3.加强创新创业成果孵化。构建“校内孵化器+校外加速器”创业孵化培育体系。整合学校、企业、政府资源,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库,形成“萌芽—选拔—孵化—培育”工作链条。发挥校内孵化器大学生科技园和创业园的强大功能,开展创业模拟和孵化。加强与省内外著名孵化器的联系,打通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孵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初创项目和大赛项目向创业园区的转移和向创办企业的转化。

(六)实施“良师工程”,大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1.坚持榜样引领,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向全国教书育人重大先进典型王强教授学习的师德教育活动,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教师课堂教学的纪律红线和底线,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推动广大教师坚持立德树人、以德立身、以德施教。

2.实施“教师职业发展计划”,强化教师能力培养。重点围绕教师成长发展轨迹链、教师专业发展进阶链和教学专题活动载体链三条主线,制定“教师职业发展计划”,实施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工程。通过校内专题培训、业界专家主题讲座、境外课程进修等多元化的培养,为教师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专业化支持与服务,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3.试行“教学型教授”评聘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荣誉体系。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从课程教学、学生指导、专业建设、教学研究、教学发展等大领域全面考核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投入与工作业绩,推出一批优秀教师、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试行“教学型教授”评聘制度,激励教师潜心教学、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增强其从事教育事业的成就感,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爱岗敬业的教学文化和育人氛围,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七)实施“笃行工程”,切实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

1.建立全方位学风引导机制,持续推进学风建设。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学生“回归常识”。积极开展入学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积极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帮助学生确立专业认同感;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积极开展校风校纪教育,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

2.全面推行过程性考核,优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以学生学习成效和发展成效为导向,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增加课堂互动、课堂测试、课后研讨、作业测评等平时成绩在学生课程成绩中的构成比重,健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性,对于具有特殊才能以及特殊生源地的学生,建立个性化评价机制。

3.落实全周期预警与审核制度,强化学业指导与管理。加强日常学业指导和保障服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能力,实施大学全周期的学业预警与学业审核制度。推行重修重考制,全面取消毕业前清考。建立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联动预警机制,提高对学生学业指导的实时性和预见性。

(八)实施“致远工程”,不断筑牢质量保障体系

1.加强制度建设,营造“盐师质量文化”。出台《盐城师范学院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实施办法》,明确党政一把手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落实校领导及管理人员听课制度,形成领导重视教学、部门围绕教学、教师热爱教学的氛围,营造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核心的“盐师质量文化”,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2.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完善教学持续改进体系。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为重要抓手,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激发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课程—专业—学院—学校”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体系,有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3.构建大数据监测体系,完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对各项办学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为教学运行、学业预警、教研教改、政策制定等提供数据支撑,为资源分配、专业结构优化与调整、教师职称评聘等提供可靠数据。

                            盐城师范学院院长办公室

                              2019年6月13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