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由原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于20255月合并组建,是盐城师范学院整合学科优势、推动多领域人才培养与科研服务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学院承继两校院深厚办学积淀,致力于培育兼具人文素养、公共精神与法治思维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师资队伍:多元协同,实力雄厚。学院汇聚历史、公共管理、法学三大领域专业师资,形成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团队。教授6人、副教授33人,博士34人,其中,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省社科优青1人,市“515领军人才”2人。教师们兼具深厚理论功底与行业实践经验,既能为学生系统传授专业知识,又能结合前沿动态与实务案例开展教学,助力学生成长为“懂历史、善管理、明法律”的综合型人才。

    专业布局:覆盖广泛,特色鲜明。学院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构建起覆盖历史师范教育、公共治理、法治服务三大方向的本科专业体系,设有历史学(师范)、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档案学、应急管理、法学、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7个本科专业。历史学(师范)聚焦基础教育需求,培养具备扎实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优秀中学教师;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档案学、应急管理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培育掌握管理理论与技能、能胜任公共事务处理的应用型人才;法学、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紧扣法治建设与社会信用体系发展需求,输送具备法律专业素养与信用风险防控能力的专门人才。目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规模稳定,生源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教科研与实践平台:资源整合,支撑有力。学院整合原两院优质平台资源,构建起多领域、多层次的教科研与实践教学体系。科研平台方面,拥有江苏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大运河文化带研究院盐城分院等省级平台,盐城地域文化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法治现代化(盐城)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盐城)研究院、社会治理研究院、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所等市级智库,为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服务地方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同时,学科建设稳步发展,学院曾与中国矿业大学、长安大学联合培养招收公共管理(MPA)硕士生,与青海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招收历史教育硕士,为形成“本科-硕士”衔接的人才培养链条奠定了基础。

    实践教学平台方面,建有历史学师范生技能实训中心、档案信息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实验实训室,以及模拟法庭、法律诊所、虚拟仿真实验室、法律援助工作站、大学生“三创”工作室、智慧教室等法治与创新实践平台;同时与中国海盐博物馆、新四军纪念馆、法院、检察院、公安局、中等学校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5年来,学院教师在科研与教学领域成果显著,主持10余项国家级课题,2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得市厅级以上学术成果奖10多项,出版15部学术专著与教材,发表150余篇高质量科研论文;教学方面拥有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一流课程4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10余项研究成果获中央及省市级领导批示,为地方发展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学生培养:注重实践,成效显著。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学科竞赛”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在学科竞赛中,学生表现优异,连续多年在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大学生知识产权知识竞赛等国家级、省级赛事中多次荣获高等级奖项;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丰硕,学生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学业与就业质量突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每年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国家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广泛就职于教育、政府、司法、企业、社会组织等领域,以扎实的专业能力与良好的职业素养获得用人单位认可。

    社会服务:精准对接,品牌凸显。学院以“服务地方、赋能发展”为核心,依托专业优势与平台资源,聚焦“文化服务”“公共管理”“法治服务”三大领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准支持。近年来,先后与盐城市档案局、民政局、发改委、悦达集团及法院、检察院等政府部门与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承担多项横向合作项目,在地域文化研究、公共事务管理咨询、法治服务、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形成特色服务品牌,区域影响力持续提升。

    未来,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将继续秉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多学科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平台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为培养更多适应国家与地方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奋斗!